理论聚焦|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打造更高水平“齐鲁粮仓”

作者:小编 添加时间:2024-09-26 07:15:25

  

理论聚焦|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打造更高水平“齐鲁粮仓”

  聚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单产。在耕地资源有限条件下◆◆★,沿黄地区粮食产能提升的关键在于提高粮食单产。2023年,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6■■■★.8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3%,粮食单产达到449◆◆◆★★.5公斤/亩,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沿黄地区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制订出台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综合措施方案,通过开展沿黄地区整建制“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创建★★★■■★“大面积提升单产”示范推广田,组建★★“全天候■★◆◆◆■、保姆式■◆■★、一条龙”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全面提高沿黄地区粮食单产水平。整合省内外科技人才和科技力量,组织开展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及“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选育推广一批优质专用、绿色高效、适宜机械化◆★、耐盐碱等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新品种,同时注重良机★■◆★★◆、良法的普及应用和创新升级,制订沿黄地区集成良种、良机、良法、良田◆★★■、良制的“五良融合■■◆◆”综合性解决方案,推进沿黄地区粮食产能提升。

  黄河流域是国家重要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我省沿黄地区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山东提出打造沿黄“齐鲁粮仓”★★■,并将其摆在抓好全省“三农★■★”工作重要位置。牢记习嘱托,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山东应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编者按:习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作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农业大省,山东省如何积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打造高水平的沿黄◆◆◆◆★“齐鲁粮仓■◆★★”?大众日报理论周刊策划相关理论文章,以启发思考,推动工作★◆■◆。

  首先,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山东是国家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集成良田良种良法★◆★★★■,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争取在粮食单产提升上走在全国前列★■■。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加强盐碱地改良改造和退化耕地治理◆◆◆★,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

  山东是经济发达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山东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89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39218元)高67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25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6796元)超出3455元。2023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28.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这些基本数据决定了山东省居民消费结构整体上正在进行升级换代,其特点,一是更加注重食品的质量及安全性◆■◆;二是更加注重产品品牌■★★,包括吃穿用各类消费品的品牌◆★★,其实质还是产品质量■■■★■★;三是对加工农产品有了更高要求,会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包括精深加工产品◆◆◆■■、营养保健产品和方便快捷产品;四是更加注重旅游和休闲,从而使农业产业从单纯提供食物到提供旅游■◆◆★、娱乐★★★、健康、文化、教育等复合产品的多功能性产业。这些变化为山东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提供了方向◆★■。

  夯实粮食丰产“耕”基,建设更高质量的高标准农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田质量提升可以有效弥补耕地数量相对不足的短板,破解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制约瓶颈。目前,山东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56■■★◆★■.7万亩,其中,沿黄地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4800万亩,占全省64%。但沿黄部分地区土壤酸化■■◆、盐碱化等农田质量退化问题依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要坚持高质量建设和高标准保护相结合★★,持续推进沿黄地区未达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维护并提升已建高标准农田质量,通过智慧管理、种植管控◆■■◆、动态管护等手段,打造更高水平的宜耕易收■★、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现代化良田,提高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率■■。同时◆★■■■,山东省有盐碱地890万亩◆★★★◆★,粮食生产潜力巨大。要持续加强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坚持“种、地◆◆■★★、法”三方协同共适策略,按照◆■■◆“节水优先、生态循环、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原则,通过分类分级科学利用★★■,探索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技术与产业体系创新,打造盐碱地“适盐用盐”农业发展新模式★◆■,把盐碱田变良田,深入挖掘沿黄地区盐碱地粮食增产潜力。

  其次,充分利用山东省农业资源丰富多样的优势,发展沂蒙山◆■、烟台等地优质水果集群,潍坊、临沂一带高档蔬菜集群和东营◆■◆★、潍坊、菏泽一带的现代畜牧业集群★◆◆◆★■,瞄准国际市场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带,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在沿海地区建设现代化的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为城乡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海产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的同时,重点支持新出现的出口创汇型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如冠县的灵芝及其加工、衍生品■◆◆◆■,临朐等地的鹅肝系列产品等★■◆。

  从具体数据看,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粮食(原粮)148★■★■.7公斤、食用油10◆■◆.6公斤、蔬菜及食用菌97◆■■◆.5公斤◆■★■◆、肉类25.6公斤、禽类7.2公斤、水产品10.4公斤、蛋类8.2公斤、奶类11.7公斤★■、干鲜瓜果类40.7公斤★■■★◆;到了2022年则为城乡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36◆◆.8公斤★★■★★、食用油10公斤◆★★◆、蔬菜及食用菌108.2公斤◆★◆◆■◆、肉类34.6公斤、禽类17.7公斤★★◆、水产品13.9公斤◆◆◆◆、蛋类13.5公斤、奶类12■★★◆.4公斤◆★◆★、干鲜瓜果类54.7公斤◆■。这说明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趋势,一是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二是直接消费粮食数量下降,间接消费粮食数量上升。这里的★■★“间接消费■■★★★”,包括从耕地上生产出来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它们占用的耕地增加了★★,粮食生产能够利用的耕地就减少了◆◆■;肉◆■★、蛋、奶等畜禽类产品也是粮食转化而来的◆■,一般4—5公斤粮食转化为1公斤畜禽类产品■■★■◆■。可见,随着城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粮食的总消费需求呈增加趋势,换句话说,城乡居民对食物的多样化需求是建立在粮食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习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供求紧平衡将越来越紧◆★■★。”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建立必须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基础,二者是一致的◆★■■。

  第三◆◆◆★,深入总结“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的内涵及其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打造新时代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山东省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山东粮食产量居全国第3位,蔬菜◆★、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产量居全国前列。2023年,山东粮食总产量达到1131.06亿斤,其中沿黄9市784★★◆.3亿斤。沿黄地区粮食■★■★、棉花、蔬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9%◆◆■、95%、57%◆■■◆◆、53%■■,粮食总产量超过90亿斤的济宁◆◆◆★★、德州、聊城■■◆、菏泽4市全部在沿黄地区,产量10亿斤以上的48个粮食生产大县中,有38个在沿黄地区,是主要的优质粮食产区。沿黄地区的粮食生产为在更高层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山东力量◆■■,也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沿黄“齐鲁粮仓”奠定了厚实基础◆★★。

  最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山东省汶上县是我国农业土地托管的发源地,全国第一部土地托管的标准就是在总结山东省尤其是汶上县土地托管经验基础上起草的。潍坊、临沂■★■◆■◆、枣庄等地土地托管的经验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并上升为政策★◆★、法规◆◆★■■★,切实解决农村“空心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新质农业生产力落地生根和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

  全面推进政策保障体系建设,注入更强的粮食增产动力。近年来,山东不断强化政策落实,持续扩大农业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农机具购置与应用补贴合计109.1亿元,政策效应不断累积。落实打造沿黄“齐鲁粮仓”战略,要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政策体系,提高农民积极性■★◆◆。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供需状况◆■◆■★■、生产成本及购销价格变化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建立补贴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稳定在较高水平◆■。要逐步将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非产粮大县◆★■,实现沿黄地区全覆盖◆◆,不断提升保障水平。继续加大对沿黄产粮大县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让地方政府抓粮有动力。

  从机遇来看,2021年■★■★◆,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为山东打造沿黄“齐鲁粮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山东省印发《关于破解瓶颈制约 打造沿黄“齐鲁粮仓”和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的实施意见》,聚焦推进沿黄地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国优质粮食和绿色农产品基地■◆◆。从挑战来看■★◆◆◆,沿黄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较大,土地自然肥力和质量等级不高■■◆★★★,特别是黄河作为山东供水的重要来源,正常年份来水量减少趋势明显,沿黄县(市、区)一般年份缺水量8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与此同时■■★,受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不强、粮食增产集成技术水平不高★◆★◆■、耐盐碱作物品种缺乏等因素制约,沿黄地区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提出由来已久。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等举措就是贯彻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此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有相应部署◆★★■。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订实施方案。”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这些都说明对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落实已经从单项政策推进到分领域制订实施方案再到构建监测统计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已经从以粮食为主转向粮食和肉★★★■◆、蛋、奶、菜、果并重,多元化特征凸显◆■■,政府必须按照这一需求特点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高效率的沿黄“齐鲁粮仓★■◆■”。水利是粮食生产的命脉■★★,近年来★■◆■◆★,山东积极推进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5136■■◆★■★.6万亩,创建智慧农业应用基地600多家,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然而,山东沿黄地区人多地少,传统农业规模较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制约了粮食生产◆◆◆★■。要持续推进沿黄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重点是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施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技术,推广农艺节水灌溉措施◆★★★★,应用水肥一体化★★◆■■★、微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加强农业用水监管,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大食物观■★★,优化沿黄地区设施农业布局,加快推进老旧设施升级改造■■◆★■,持续提升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充分挖掘区域特色,着力建设蔬菜◆★★、水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农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应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绿色沿黄◆■★“齐鲁粮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如何理解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背后的深意?对于农业大省山东来说◆★■◆,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应该怎样作为?

  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提出■★★◆,适应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变的大趋势。从新世纪以来的变化看,2001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9%和47.8%,2023年分别为28.8%和32.4%,平均达到29◆★◆■◆★.8%。该系数表示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按照国际标准,恩格尔系数达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以上数据表明在新世纪初期★◆,我国城镇居民总体上达到了富裕水平,农村居民达到了小康水平■◆■★■◆;2023年,城镇居民进入了最富裕水平◆★,农村居民也达到了富裕阶段的下限,越来越向最富裕阶段迈进。这个变化不仅仅意味着城乡居民收入中直接用于食品消费的部分变小了★★■,更意味着城乡居民消费越来越多样化、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第四◆◆◆,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玉米★◆■■★◆、蔬菜、水果、畜产品和其他特色农产品的智能化、清洁化精深加工★◆◆■◆◆,以及预制菜等大众化、方便化加工产品,把山东打造为农产品加工大省■■★★■★,这是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关键,也是落实“让农民种粮有钱挣”的关键。

  强化现代科技支撑能力,构建更具韧性的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十三五★◆”时期,山东年均洪涝、干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仅为0◆◆.1‰■◆、0.27‰★★■,为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然而,黄河下游槽高■■、滩低◆★◆、堤根洼■■★◆,“二级悬河”态势严峻,河道高出两岸地面4米至6米■■★◆■,防洪非工程措施不到位,灾害预警和防控机制有待完善。要明确沿黄地区防灾减灾救灾主体的责任义务◆◆◆■■,完善农业防灾减灾救灾的相关政策和组织体系,形成高效联动的工作合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农业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建立沿黄地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强与黄河中上游及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实现灾害预警、应急指挥★★◆★■★、救援协调等方面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建立高效的沿黄地区农业灾害应急响应及恢复体系,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及高效恢复◆★■★◆◆。加强科技支撑,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力量,加强粮食生产防灾减灾救灾技术研发推广。

相关标签: 大农业产品

上一篇标准化农业生产赋能现代化大农业

下一篇蛋品行业掀洗牌潮 大农业进入“战国时代”